中新网兰州3月20日电 (李文 乔向军 高展)17岁时意外受伤,右腿高位截肢;他没有因残而颓废,所有正常人能干的农家活他都干,外出务工,他一条腿爬楼梯、做楼房外墙保温、粉刷……还成为村里的养羊、养牛致富带头人,他是甘肃庆阳市环县天池乡曹李川村村民罗望民。
“一条腿也能向前走,不能因残而颓废”
今年33岁的罗望民,17岁时意外受伤,右腿高位截肢。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一条腿,能干啥?”在医院里,只要醒着,他的大脑里全是这个问题。出院回家后,看着忙前忙后的父母,又一次对自己发问——“难道自己要让父母这样伺候一辈子吗?”
面对整天以泪洗面的父母,罗望民逐渐地重新认识了自己——“很多残疾人都能创业致富,自己为啥不行?”
2003年春节刚过,18岁的罗望民在父亲的帮助下,独自一人在距家20里外的乡政府街道办了一家门市部。他说,“拄着拐杖理货,多少还可以赚点钱补贴家用。”
2005年,他认识了妻子陶林林,并于当年结婚。成了家,罗望民逐渐走出了残疾的心理阴影,盘算着怎么才能一条腿撑起这个家,让一家人的生活更好一点。
“只要多付出一点,正常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
成了家,有了孩子,罗望民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也越来越坚强了。2007年夏收时节,看着地里金灿灿的麦子,只有妻子一人收割,罗望民决心拿着镰刀一起收。
罗望民拄着拐杖到了麦地里。妻子蹲着收麦,他卸下假肢、放下拐杖,坐着向前挪,最终两人同时收到了地头。
就在罗望民正准备坐着挪动到拐杖和假肢的地边时,妻子一股劲把他背了起来,一口气背到了地头。这一背,只是开始,在以后的日子里,妻子经常背着他干活,仅这一年收麦季,妻子背了他近百次。
在刚收过的麦茬地里坐着向前挪动,他坚持了下来。“这一个收麦季下来,感觉屁股上多了一层老茧。”罗望民说。
在这收麦之前,罗望民就多次悄悄地干家务活。给牲畜添草、打扫羊畜棚圈、铡草、锄地……家人前面干,他跟在后面干。每天晚上卸了假肢,他都累得躺下就睡。可看着更累的家人,他下决心,“必须学会更多的技能,撑起这个家。”
为了解决一条腿“慢”的问题,他聘请专业修理工对他的摩托车进行了改装,学会了骑摩托车。从此,罗望民的生活节奏“快”多了。家里老人、孩子生病了,他骑摩托车去买药;村里邻居需要帮忙了,他骑摩托车去帮忙;2008年,他又骑着摩托车去了庆阳市西峰区,开始了他的务工生涯。
罗望民外出务工干的是楼房外墙做保温、粉刷。这对于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他在工友的帮助下,安着假肢、拄着拐杖,爬到6层楼顶,站到梯架里开始作业。一天下来,尽管收入了二百多元,可长期站立,安假肢的腿生疼。
看着倔强而又坚强的丈夫,和他一同务工的妻子总是悄悄地给他帮忙,爬楼梯时,他自己爬一会儿,妻子背一会儿。
他的坚强,“赚”来了家里的新房,还买了小汽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乐悠悠。
“自己脱贫不算啥,全村脱贫才能一起奔小康”
间歇性务工,收入不高,妻子一人在家里养殖、种地、照顾孩子,太苦太累,他很内疚。怎么样才能让他也待在家里,还有更好的收入?2018年,罗望民选择了回家扩大养殖规模。
起初养殖,缺少本钱,他选择了贩卖、育肥。在自家原有5头牛、10多只羊的基础上,罗望民用务工积攒的一点积蓄,从贩卖上着手,扩大养殖规模。一年时间,他家的牛存栏迅速增长到了14头,羊存栏也扩大到了35只。
牛多了,原来的牛舍却很简陋。2018年秋季,一次栓牛中,不慎被牛拉倒,险些遭牛踩踏,他决心要改扩建牛舍。
第二天,罗望民就找来农用车运转瓦,自己则开始平整地工,自己当起了技术工,砌墙、抹灰,忙了20天,他家的新牛舍建成了。面对宽敞整齐的牛舍,罗望民露出了微笑,更加坚定了他养殖的信心。
2018年决定回家养殖后,村委会班子看中了他勤快的性格,建议他担任他所在的村民小组组长。看着这个“官”很小,“事”却很多。政策要宣传、业务要办理、各项惠农政策落实要督查、邻里纠纷要调处……每天都有许多要忙的事。可他在忙“公务”的过程中,每到一户,都要看看谁家的羊和牛养得怎么样,他认准了一个理:“在家务农,没有产业这个抓手,致富的脚步就慢了许多。”
在他的宣传动员下,他所在的峁旦组44户群众中养牛5头以上的农户达到10户,羊存栏20只以上的农户达到11户,该组牛存栏达到100多头,羊存栏达到400多只。
这些发展,在罗望民看来,只是脱贫的第一步,要奔小康,还要继续把养殖业和劳务业做大,稳定增加收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