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崛起 台湾不应做旁观者
“绝不能对大湾区视若无赌、听如未闻、漠视无感。”台湾作家黎建南近日投书《联合报》,以其粤港澳之旅的亲见亲闻,向将参加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政治人物建言。两周前,黎建南随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所率的参访团,在粤港澳大湾区访问了12天。
一个近在咫尺而迅速崛起的世界级湾区,对台湾意味着多少机遇,答案不言而喻。黎建南大声疾呼,只因民进党当局一直以来对粤港澳大湾区冷眼相向。此前,岛内有识之士早已指出,若台湾不尽早布局大湾区,恐怕难逃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命运。
冰火两重天
黎建南在文章中提到,4月15日发生的巴黎圣母院大火,巴黎消防部门紧急从法国政府部门借来深圳大疆无人机,确定洒水灭火点最佳位置、获得控制火势必要数据,让全球都知道大湾区未来在人工智能领域,将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地方。
这个例子,体现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优势。大湾区涵盖“9市2区”,GDP总量2016年已达1.3万亿美元,是台湾的两倍多,预测到2022年GDP总量将超过日本东京湾区和美国纽约湾区,在世界四大湾区中居首位。
台湾毗邻粤港澳大湾区,两者缘分深厚。宋楚瑜行前对媒体介绍,珠三角地区是上世纪80年代台商前往大陆投资最早、也是最为热门的地方,即使到了今日,仍然是大陆台商汇集规模数一数二的重镇,占大陆台商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然而,岛内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一边是蓝营政治人物、台商和岛内工商界人士纷纷关注和肯定粤港澳大湾区崛起的意义所在,另一边是死守意识形态的民进党当局,对大湾区的规划及发展冷漠以对,不但不鼓励岛内各界前往寻找商机,反而处处设限。岛内工商界认为,台当局掩耳盗铃的做法,肯定不利台湾未来发展,长此以往,台湾经济将进一步边缘化、空洞化。
台湾《旺报》评论文章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在“一国两制”框架内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启示。台湾共同参与大湾区建设,既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合作原则,也具有协同互补的优势,台湾不能做旁观者。
台企“第二春”
台湾当局袖手旁观,台商必须自己找出路。《旺报》报道指出,大陆今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受到台湾工商界高度瞩目,因大湾区涵括范围正是台商在大陆最“熟门熟路”地域。30年前,台商即是从这里开展大陆投资事业,几年后就在此建立了规模化的加工出口产业体系,主力基地在东莞、深圳、珠海、广州。
岛内工商界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将港、澳、广、深等南方重镇合并规划发展,设定为“高增值产业体系和国际一流城市群”,将成为大陆南方经济发展新世代平台,肯定也会对台湾产生“辐射”影响力,进而带动两岸经贸转型升级。两岸台商相关团体宜把握这个重大契机,合力开创台企在大陆南方“第二春”。
粤港澳大湾区会给台湾带来哪些机遇?上海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撰文指出,台湾若能尽早加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迎来一大波机会。比如,台湾可以借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成为国际和大湾区之间的资本、技术中转站,可以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安排,可以借机加强与长三角、海西的对接及两岸“南南合作”,可以在基础设施、航空、海运、旅游、科技、人才、教育各领域展开合作,也可为台湾青年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处处是商机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珠三角打拼多年的台商,对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澎湃动能感触最深。
台商陈文典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有南沙、前海、横琴三大自由贸易区;同时也是大陆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广东是台商最早西进大陆投资的重点区域,很多台企需要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能为台企提供创新的动能。而有相当部分的台企注册地和理财中心都设在香港,粤港澳大湾区在服务、创新及市场等方面,都能为台企带来全新商机。
广州台青之家会长郑明嘉认为,大湾区的市场很大,台湾青年的创业选择可以非常多元化,比如高科技、幼儿教育、养老照顾培训基地等,都锁定了大陆在发展进行中的人口红利政策,还有农业、养殖渔业都会有良好的布局点。
台湾资深媒体人、两岸青年影视文化论坛执委会秘书长李宗衡表示,根据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和产业合作的阵地,还是一个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走向世界的前沿。这对两岸青年影视文化论坛来说是绝佳的发展机会。他目前已与广州相关方面接触,两岸青年影视文化论坛或在广州落地,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东风,壮大两岸四地影视界合作发展,用优秀的影视作品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深圳众行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台湾青年钟卓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势必将会形成集聚效应,会吸引更多高端专业人才和优质的企业进入到湾区来。同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各行业各领域的扶持政策等将变得更为具体精准,“这些都是大湾区将带给我们的助力。”(王平)